1月25日大年初四,天津港引航拖轮协同智控中心(以下简称智控中心)在喜庆祥和中,迎来了投用一周年的日子。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一年间,智控中心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探索海上延伸发展新道路,充分融合天津“一港六区”不同港域通航特点,创新实践海上作业“6+2”指标体系,突出“协同”“智控”两大机制优势,累计服务来港各类中外船舶38000余艘次,交出了一份集装箱班轮精准引航达标率100%,重点船舶靠离泊效率提升13%的高分答卷。
渤海湾畔千舟竟 人车货船一点通
2023年春节期间,天津港一派繁忙有序。主航道内,一艘大型集装箱班轮在四艘拖轮的簇拥下缓缓驶入,大概3小时就能完成靠泊。新港四号路上,一辆疾驰的引航生产车上,引航员刘宝良正在赶往拖轮基地登轮执行任务,与一年前凡事都要电话沟通有所不同,只见他随手打开手机APP,轻轻滑动手指间,人车货船便可一目了然,为更好决策登轮时机,最大程度降低等待时间提供数据支持。“从双方的跨区域协同联动到资源共享统一调配,我们同办公、同决策,朝着为天津港通行效率提升目标去努力,中间沟通环节减少了,作业计划指派提速了,海上资源的高效运转,带来了船舶在港非作业时长占比的进一步降低,不仅为客户创造了时间价值,也降低了大船的在港排放。”引航中心值班长张茳说道。
双向奔赴、融合统一。“协同” “智控”机制打破引航、拖轮两家独立调度壁垒,“四同”“四统”八大举措带来了更加顺畅的沟通效果和现有资源的合理化应用,实现了从传统生产组织转化为数字化管控,“1+1>2”提升效果凸显。
一年间,天津港船舶靠离泊效率平均提升8%,集装箱班轮的靠离泊效率提升约12%,先后为“阿卡西娅”轮在内的42艘次涉疫引航提供岸基支持,完成了渤化码头3号泊位、大港中石化2号泊位、海嘉汽车码头N15泊位、临港海洋工程制造基地的首航靠泊作业以及大型LNG船“海鲡”轮、“乌姆巴卜”轮夜间进出港靠泊,创造了天津LNG船舶通航效率、接卸能力的历史性突破。
百里港湾潮头立 急难险重抢先机
在智控中心大厅里,引航中心值班长张茳、轮驳公司当班调度员陈鋆正沟通当天作业动态,他们通过面前智慧引航系统的数字孪生画面,无论是恶劣天气作业还是海上抢险救助,都能第一时间通过各港区大船船位变化、引航员单兵实况、拖轮作业进度、码头装卸场景等现场画面,全方位跟踪事态动向,结合实测气象水文信息和预测信息的可视化呈现,为科学分析研判、提前统筹资源提供支撑。“去年11月份,一次因大雾封航,开航后风力逐渐增强,面对需要跨越3大港区、同一时间段36个动态进出港的压力,为保障港区作业动态兑现,我们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克服拖轮紧张、天气多变等不利影响,发挥协同机制优势,依靠智慧引航系统提供的现场画面、三维模型以及气象变化,实时调整进出港动态顺序,用有限的拖轮资源,高效完成了全部接送任务。”轮驳公司调度员陈鋆回忆道。
值得一提的是,智控中心“协同”“智控”深入融合的安全理念,在远程监控、运筹帷幄中为平安港口、智慧港口建设抢得先机,实现了海上作业效率、航行风险防控双向提升。当港区水域突发险情时,智控中心可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在必要时刻为一线引航员、拖轮船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岸基支持,省去以往电话沟通、层层汇报的传统环节,等待时间大幅减少,现场人员应急处置不再受到干扰。一年间,智控中心累计为港内船舶应急抢险派驻引航员8人次、拖轮60余艘次,成功救助主机突发故障的大矿船、全船失电船舶等,有力保障了港口安全生产,受到国内外船方的一致高度赞扬。
新的一年,智控中心将进一步强化系统能力,在提升智能调度、智能监控、智能响应能级方面持续发力,深度提高智控中心感知、学习、指挥、协同水平,为更好助力天津港世界一流港口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疫情防控和出入境政策优化调整,邮轮旅游产业复苏迎来重大机遇。天津港集团深入贯彻落实推动市委市政府关于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部署要求,超前谋划,主动出击,近日跟随市文化和旅游局书记、局长张剑带队的联合工作组共赴上海学习邮轮旅游发展经验,对接邮轮企业航线布局,积极推动天津邮轮旅游产业复苏发展,集团公司副总裁安国利参加。
在上海期间,工作组一行先后拜访了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宝山区政府、吴淞口国际邮轮母港和中船嘉年华邮轮有限公司、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MSC地中海邮轮船务(上海)有限公司等,介绍了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座谈交流了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建设、邮轮旅游政策支持、邮轮旅游便利化服务、邮轮产业标准化管理、联合拓展客源市场等方面的思路举措,并就共同培育成熟邮轮旅游业、津沪邮轮市场互换、邮轮母港联动、推动相关政策破局落地、完善响应机制、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发挥天津在北方邮轮市场主导作用,共同推进邮轮旅游的全面复苏达成共识。
各邮轮公司负责人纷纷表示,工作组一行的拜访让他们看到了天津对发展邮轮旅游的决心,特别对天津港集团疫情三年以来为邮轮复航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示赞赏,更对天津邮轮市场复苏充满信心,愿意积极布局天津邮轮市场,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合作。
下一步,天津港集团将以此次走访学习为契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与各邮轮公司进一步加强互动合作,同时统筹资源、加强工作协同,确保邮轮母港码头设施设备完好齐备,提升邮轮旅游服务能力,随时准备迎接天津邮轮复航,助推天津邮轮旅游高质量发展。
随着“启动”命令下达,1月16日8点,天津港临港港务公司成功切换运行新版生产操作系统。此次系统切换是天津港件杂货一体化生产操作系统在一公司、汇盛码头公司上线运行后,在第三家公司实现切换,标志着“天津港件杂货智能一体化生产操作系统”在多码头共用模式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为天津港件杂货板块数字化转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系统的推广实施,是落实天津港件杂货板块信息化、智能化全覆盖规划,秉承“一体化”理念,融合临港港务公司流程特点实现功能再升级,加固了系统健壮性,避免由于规模增长带来的稳定性问题,保留了临港港务公司生产的个性化特点。此次系统切换时间紧任务重,在项目进度受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项目团队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与技术手段,按预计时间节点顺利完成了系统开发、测试和上线等工作。此次系统上线,在临港港务公司件杂货板块生产、市场、服务三个方面实现了信息化覆盖、智能化提升。
下一步,天津港集团将进一步落实件杂货板块信息化全覆盖的整体规划和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从生产效率、成本效益、对外服务、智能化应用四方面对件杂货一体化系统进行打造提升,确保件杂货一体化生产操作系统在天津港件杂货板块其他公司依次上线,实现生产作业流程智能化升级,助推天津港件杂货板块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港口件杂货码头智慧化升级贡献“津港方案”。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由港航工程公司承揽的太平洋国际公司场内15MW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顺利完成三台风机吊装。建成后每年能够提供清洁电能3555万千瓦时,基本实现太平洋码头100%绿电供应,是天津港集团迈出打造东疆“零碳港区”的第一步。
该项目由青鸟新能源公司投资,位于东疆太平洋国际码头,总装机容量15MW,包括三台单机容量5MW,GW171-5.0MW机型安装及基础施工。为保证春节前完成风机吊装的节点工期任务,港航工程公司积极沟通协调,多方调研论证,精心策划部署,面对疫情、大风寒潮、冬季施工等诸多不利因素,根据项目特点制定可行的冬施方案并严格落实,严把每一道质量关卡,坚守每一层安全底线,克服了冬季大体积混凝土、高强灌浆料浇筑及养护等诸多困难,创造了45天完成三台风机基础施工的佳绩。
此外,在风机吊装期间,该公司结合场区特点及作业环境,通过BIM技术提前模拟吊装工况,密切关注气象变化状况,抢抓吊装作业窗口期,利用汽车吊拆组便捷、转场速度快,可较传统履带吊节约4天转场时间的优势,在公司范围内首次使用目前国内最大的2400t汽车吊,进行风机吊装作业,为项目按期完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1月16日,第二集装箱公司顺利完成了400米级集装箱船舶“地中海奥斯卡”轮进出口集装箱作业量11501.25TEU,创出了平均单桥效率28箱/小时、M线效率34箱/小时的生产佳绩,刷新了公司进出口箱量最大、平均单桥和M线效率纪录!
“地中海奥斯卡”轮是第二集装箱公司投产运营以来,集装箱作业量最大的一艘船舶,需要投入9台岸桥、30余台轨道桥和超过70台ART等作业资源。公司通过对12个判定逻辑的优化,2次系统版本迭代,优化了ART单车路径,调整了路口交通疏导策略,加大并行通过路口的能力,确保车辆都能及时到达作业位进行装卸作业。
公司结合船舶特点与客户装卸要求,创新采用ABS智能指泊系统实时掌控船舶动态,结合船长、吃水、潮汐等信息,科学匹配泊位、场地、资源,统筹人、机、场等生产资源,保障船舶直靠码头、压缩船舶在港时间。在有较多特种箱作业且整体作业线不平衡的情况下,码头采用CWP+PWP精准指挥作业模式,强化计划和参数配置在自动化码头的作用,精准重点线设计,提前作业推演,保障作业顺畅。针对该船空箱量大,客户提箱需求迫切的情况,该公司创新流程,强化以疏保卸,在堆场、疏运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同时依托自动化码头设备特点,创新“船场”动态匹配模式和泊位堆场“绑定”规划,最大限度利用双悬臂轨道桥优势,提升堆场作业能力。
最终,公司通过静态控制和动态把握相结合,计划、中控、现场“三位一体”,深化同岸桥边装边卸、空箱船放直提等全新的自动化码头作业工艺,用更高、更快、更优的生产组织,“零缺陷”完成了此次作业,使该船提前2小时完工,实现了首月生产“开门红”。
2023年,第二集装箱公司将以“强基拓能”为工作主线,着力提升生产作业效率,打造集智能高效、绿色环保、服务优质、作风优良于一体的现代化集装箱码头企业,为天津港争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港口“排头兵”努力奋斗!